郑州市食品智能绿色包装重点实验室简介
郑州市食品智能绿色包装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于2020年被郑州市科技局批复组建。目前重点实验室围绕智能响应食品包装器件、生物质基食品包装复合薄膜和食品包材安全性评估三个科研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一、主要研究内容
1、智能响应食品包装器件
基于酶、天然色素、天然生物质基材等材料,在智能响应的食品包装器件方面开展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型酶型时间温度指示剂和活性智能包装标签的研发,并结合这些智能包装器件的性能和食品的特点,与包装的食品进行匹配,进行有效的结构包装设计。
2、生物质基食品包装复合薄膜
实验室基于我省的基本省情,服务我市食品包装行业,紧密围绕绿色环保生物质材料的开发及食品功能性包装需求,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生物质基食品包装薄膜的研究:生物质的提取、生物质的改性、功能性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应用。
3、食品包材安全性评估
本团队拟围绕研发的食品智能包装器件和生物质基复合包装薄膜开展一系列安全性评估工作,主要包括(1)包装器件和薄膜在生产过程中有害残留物质的研究,使用气相、液相或与质谱联用建立相应检测方法,测定有害残留物质初始含量;(2)结合食品生产、杀菌、储运等条件,开展有害残留物质迁移实验,建立数学模型,从宏观层面对迁移情况进行预测;(3)探索扩散系数与材料结构、迁移化学物分子量、形状、活化能的内在关系,从微观层面剖析影响迁移的因素,为食品包装器件和薄膜的选用和抑制迁移提供理论依据。
二、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和水平
1、现有研究基础
食品智能绿色包装重点实验室以食品、包装、物流等学科为背景,结合了我校牧工商一体化学科发展战略,具有坚实的学科背景基础;同时,多学科协同创新,充分利用了我校各级学科专业实验平台,如校级分析研究中心、食品学院理化检验实验室、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材料合成与改性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平台基础。在前期的科学研究中,本团队以食品包装为特色,侧重食品功能包装,系统开展了以农林生物质材料为基础,制备出了多种新型的活性包装用功能薄膜,积累了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此外,学校目前已建立起以博士为主体的专业研究团队,各成员研究方向明确,团结协作,具有较高的创新活力和奉献精神,这使实验室建设具有了团队基础保证。
2、学术影响
我校是河南省较早开设包装类专业的院系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使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在包装行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实验室现有成员18人,近3年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项目2项、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另有多项厅级和横向项目支持,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主编著作、教材3部,授权专利10余项。
三、科研队伍状况
本团队是一支灵活高效、充满创新活力的专职科研队伍,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合理、学科背景交叉互补,在智能响应食品包装器件、生物质基食品包装复合薄膜和食品包材安全性评估等研究方向有较强的实力,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对课题的开展非常有利。团队共计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名,高级职称9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11人,35-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5人。
四、已具备的科研条件
实验室建筑面积六百多平方米,有包装检测实验室、塑料薄膜改性实验室、材料分析实验室和包装结构实验室,拥有薄膜冲击试验仪、智能电子拉力机、压缩强度测试仪、戳穿强度测定仪、挺度仪、光泽度测定仪、摩擦试验机、小型涂布机、旋转蒸发仪、机械球磨机、高速离心机、透光率/雾度测定仪、压差法气体渗透仪、水蒸气透过率测试系统、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纸箱彩盒电脑割样机、高效液相色谱、冻干机等仪器设备一百多台套,固定资产总值六百多万元。
实验室集本科教学实训、开放实训、科研开发、社会服务为一体,旨在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实践教学条件,为服务区域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区域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还可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先进技术工程意识和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室现已全面支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食品包装学、包装材料学、包装工艺学、运输包装、包装印刷、包装测试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及毕业论文需要,每年能保证一百多余名学生进入该研究中心进行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的完成。
五、开放合作
与省内外3-5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如郑州大学、武汉大学、三全食品有限公司、银金达基团有限公司、郑州秉信包装有限公司等,进行长期的交流与合作,以实验室为主,利用合作单位的优势条件,共同解决食品包装领域的基础问题、关键技术,促进应用。定期选派优秀的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去国外优秀院校与研究所进行访学,把握国外最新研究进展,学习最新技术。每年选派实验室成员参加包装领域、材料领域、食品领域等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与行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把握相关领域的最近研究动态与进展。每年选派实验室成员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解决企业难题,进行横向合作与研究,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